![]() |
|---|
作者:高康平
由上市公司牽頭發起產業基金,或參與產業基金運作,是近年大健康領域投資的一個熱點。
該方式優勢明顯,對上市公司而言,以產業基金進行投資可分散投資風險,減少對上市主體業績的影響;同時,產業基金投資一般圍繞上市主體進行產業鏈投資,為上市公司后續發展提供了優質資源儲備。
對于參與其中的專業資管公司和政府引導基金而言,實現了資金集聚和資源杠桿效應。故此,上市公司參與產業基金在近年備受熱捧。
動脈網(微信號:vcbeat)梳理了2015-2017年醫療健康產業基金相關情況,試圖從參與主體、投資領域、投資規模等角度解析醫療投資的邏輯與趨勢。
數量微增,擬募金額同比增7成
我們統計了2015-2017年連續三年的產業基金數據,發現近三年上市公司發起設立或參與的產業基金數量基本持平,但擬募金額有較大波動。
2015年,上市公司參與醫療健康產業基金數為51支,次年為53支,2017年為55支。

以上數據表明,上市公司參與醫療健康產業基金的熱情是連續性的,已成為了行業“常態”。
我們再來看產業基金擬募資金額變化的數據,2015年是983.5億元,次年為452.4億元,2017年為768.7億元。圖形呈現典型的“V”字形。

綜合而言,上市公司在2015-2017年三年間,發起設立或參與了近160支醫療健康產業基金,擬募資金額超2400億元。
一般而言,產業基金的募資金額并非一次到位,而是按照項目進展周期分批募集。
在2015年首期募集之后,產業基金開始尋找優質標的并進行投資,而這個釋放期就在2016年。
一邊對首期基金進行跟投,一邊進行新一輪基金的募資,兩相沖疊,造成2016年產業基金擬募資金額縮減。至2017年,募資規模開始回升,預計2018年擬募資金額將下降。這也是產業基金的周期性所在。
2017醫療健康產業基金數據解析
通過對相關上市公司公告及公開信息梳理,動脈網整理了2017年醫療健康產業基金數據,附表如下:

在詳解2017年產業基金數據之前,我們先了解下產業基金概況。從廣義上來說,基金指的是為了某種目的而集聚的一筆資金,醫療健康產業基金指的就是專為醫療健康產業的投資機會而設立的專門資管機構。
產業基金一般模式是,相關公司設立一獨立的有限責任公司,作為基金管理公司,再成立一合伙企業,有限責任公司作為合伙企業普通合伙人,其他參與主體作為有限合伙人出資。從參與主體上看,政府、公司法人、券商等都可以作為主要發起人或管理者。
基金運作流程一般分前中后三期,前期為管理人及出資人召集、出資及管理形式確定,中期為項目發現、項目決策、項目管理;后期則是退出和收益兌現,一般以上市IPO、并購、回購等方式退出。
當然,在基金運作過程當中,尚包括財務、法務、盡調等問題,這里不一一贅述。
以下我們重點分析2017年醫療健康產業基金的相關情況。首先也是最重要的,就是發起方是誰的問題。據我們梳理,一般有以下幾種情況:
上市公司獨資式。上市公司成立基金管理公司并將自有閑置資金注入基金管理池,一般這種基金體量都不大,所投的項目都與發起主體業務直接相關。比如上市公司佐立藥業全資子公司佐立健康與關聯公司佐立集團共同發起設立健康產業并購基金,其目的就是為了旗下郡安里項目的發展需要。
合資公司制。即專業資管機構和上市公司及其控股子公司等共同出資設立合資公司,并由該公司發起基金募集計劃,資管機構和上市公司主體都認購一定的份額。麗都整形、樂普醫療與銀杏資管的合作,瀚宇藥業、維力醫療與中鈺資本的合作屬于此列。
合伙企業制。該業務模式的特點是多家上市公司和資管公司、銀行、政府均作為基金的出資人,并且基金不同出資人之間尚存優先級、中間級、劣后級等差異。昌宏科技和深圳市引導基金、分享成長的合作,華潤雙鶴、漢威華德、國調基金、國新國同基金、國風投基金的合作屬于此列。
合資公司制和合伙企業制均是通過有限公司、合伙企業的方式設立,其不同之處在于合伙企業普通合伙人的構成及決策機制上的差異,合資公司制參與主體較少,合伙企業制適用于多方參與尤其是有政府引導基金參與的基金,其組織機制、出資方式、決策機制等較為程序化。
另外還有資金出資方委托專業資管公司管理基金,或集團公司成立資管公司統一管理集團投資事務等方式。
從組織形式看,合伙企業制方式的基金更多,2017年此類基金數量為32支,合資公司制為11支,上市公司獨資為6支,其他類型為6支。
雖然統稱為醫療健康產業基金,但在具體投向上,不同基金還是有一定的差異性。一般有上市公司參與的基金會著眼于跟上市公司主體業務相關的領域,比如美年大健康募集了多期基金用于美年、美兆健康體檢中心項目的建設。
有政府引導基金參與的項目多會與當地醫藥行業發展需求結合,比如深圳市引導基金瞄準精準醫療領域,安徽馬鞍山安養資管、當涂縣民聚創瞄準養老、生物醫藥領域。
另外,我們對比2015-2017三年醫療健康基金數據發現,政府引導基金或“國家隊”參與醫療健康基金越來越多。在2015年僅有兩三支基金有政府引導基金參與,到2017年約有10支基金與政府引導基金相關。這說明政府在轉變財政投入方式,從過去的給地、給政策擴展到資金深度參與,對產業基金的認可度越來越高。政府參與產業基金能夠主導基金的投向,有規劃地帶動區域經濟發展,在醫療健康領域之外,此做法亦適用。
從基金發起規模看,5億-20億區間是產業基金最適宜的規模,此規模下可參與初創企業的天使投資,亦可參與戰略性、財務性投資,覆蓋范圍廣。
2017年披露的最大一支產業基金來源于三胞集團、中信銀行合作的大健康產業基金,擬募資金額達200億元,主投醫療、生物技術、健康養老等領域;國藥一致、國藥控股、中金智德參與的國藥中金醫療產業基金擬定募資規模達30億元,天億投資、中孵創投、信文資本、華泰資管參與的嘉興信文淦富股權投資合伙企業擬定募資規模達26.02億元,瀚宇藥業、中鈺資本參與的翰鈺醫藥產業并購投資基金擬募資金額達20億元,擬募資規模亦排在前列。
這里我們還需要點名幾個“明星”企業,他們參與醫療健康產業基金較多,模式也非常成熟。高特佳投資、天億投資、中鈺資本、金浦投資等是其典型代表。
另外一個方向是專投海外項目的相關基金,比如復星實業、Partners Innovation Fund II, L.P.參與的美國醫療項目基金,泰格醫藥子公司TG Sky investment Ltd 、TF Venture Capital Management Co. Ltd參與的境外成長期及成熟期企業項目基金等。
目前尚無2017年醫療健康基金參投項目的詳細數據,但是據動脈網了解,部分項目在立項之時就已有意向標的,部分項目已完成了項目篩選和投資立項工作。
產業投資“雙雄并起”
在政策、市場、資本、技術、消費等驅動之下,大健康產業的市場格局正在發生劇變,如何把握大健康產業的投資機會,需要對產業趨勢有清晰洞察。
從“醫改”的方向看,醫保控費將持續推動以支付方為核心的付費體系改革,嚴控藥占比,限輔、限注射劑等支付范圍;分級診療逐步推行,家庭醫生簽約制度深度落地,專科醫聯體試點擴大;二次議價常態化,GPO采購、跨區域集采成為趨勢;兩票制與零加成持續推進,醫藥代表備案制建立,全面取消以藥養醫。
從市場結構看,醫藥工業準入門檻提高,小藥企加速淘汰,醫藥工業增速回升;醫藥商業加速洗牌,集中度進一步提升,區域商業加速轉型,第三方物流入場“攪局”;零售連鎖率持續提升,處方外流新趨勢催生藥店PBM等新模式;第三方影像、檢驗等加速發力,向集團化發展,醫生IP價值體現,推動民營醫療機構的發展。
另外,大數據、人工智能等技術將加速產業重構。可以看到“數字中國”戰略的發布、人工智能國家隊——百度、騰訊、科大訊飛智能平臺的建立、健康醫療大數據發展火熱。
所以在進行產業投資時,更需要強調“產融結合”,這也是健康醫療產業基金蜂起的原因。
除了健康醫療產業基金之外,專業投資公司也是醫療健康領域投資的重要力量。
動脈網對2017年醫療健康領域投資機構的相關數據也做了統計,大致情況如下:

對于資本而言,這是最好的時代,對于創業創新企業而言,這同樣是最好的時代。產業變革需要資本助力,資本需要優質標的錨定賽道,二者互相作用,帶動醫健產業不斷向前發展。
信息來源:新浪網